党史办与电视台现场采访拍摄七十二年前热水坑战斗
近日,县委党史办主任罗志秋、副主任邓毅明与电视记者一道,在热市镇张元新、谢竹青等同志的引导下,来到七十三年前的抗战旧址,采访当年有名的热水坑战斗。
1943年11月,日军发起常德之战。11月19日日军侵入桃源县境北部明月乡(今热市镇),留下约一个中队的兵力,抢占明月乡热水坑附近高地,其余大部经县境后渡过沅江,围攻常德。
热水坑地处县城东北约60公里处的云盘山麓,因常年有数口热水泉眼不断涌出,故名热水坑。此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桃源、常德出入石门、慈利的必经之地。日军将部队驻扎在热水坑洗澡堂边的一条街上,同时抢占了澡堂两边的高山云盘山和梳背岭作为据点,用以堵击我从慈利方向来救援常德的部队。日军到来后烧杀掳掠,周围老百姓的牲畜、家禽、粮食搜个精光,还把每户老百姓煮饭的锅抢走或砸烂。老百姓大都逃到山上躲在山洞里,有的奔走他乡。有胆子大的没有跑的被日军发现,不是被拉扶就是被杀死,热市原中心小学后面的煤坑里就埋了不少杀死的老百姓。
日军占领热水坑不久,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十五师、第四十四军第一六一师分别从慈利、石门和桃源方向派部队到热水坑的附近的雷打岩山和鲁家尖山设立据点。十五师的部队驻扎在雷打岩山下平桥村李次耀屋场,一六一师的部队驻扎在明月村十三组钱家坡上。敌我双方僵持十多天。热水坑的群众积极帮助部队抬担架、送茶水。住在热水坑附近高灵洞的一位热血青年刘大佬,自告奋勇带领七十三军一个排长和一个士兵,带着火硝和煤油,深夜潜水过河悄悄摸到日军驻扎的澡堂街上连着的茅棚里,把煤油浇到茅草棚上,再用火硝点燃,迅速返回。当晚整个热水坑大街上被熊熊大火烧了个干净,日军惊慌失措,不得不全部撤到两边山上据点。
12月4日,国民革命军开始在常德地区对日军展开反攻。第十五师奉军部命令拔除热水坑日军据点。12月8日,师长梁祗六获知热水坑日军分出部分兵力向常德方向押运物资的消息后,决心趁机拿下日军据守的热水坑阵地。当晚,梁祗六率第四十五团的二个营(一说四十三团)及师直属队部分部队从慈利出发,向热水坑疾进。9日凌晨二时许,第四十五团前卫部队接近日军据点。前方敢死队摸入日军热水坑前山高地哨所,刀劈掩体内两名熟睡哨兵,然后按原定部署,分东西两路向日军阵地突击。西路部队潜行至日军工事前沿,被日军发觉。部队轻重武器一齐开火,掩护步兵迫近日军工事。在山腰宿营的日军从梦中惊醒,居高临下展开反扑。战士们待日军迫近,先以手榴弹猛炸,接着跃出掩体,与日军展开肉搏,最终攻占了日军阵地。从东路进攻日军另一据点部队也一鼓作气,击溃阵地上的日军。日军百余人仓皇向常德方向逃去。
此次战斗,第十五师歼灭日军百余人,缴获轻重机枪七挺,步枪百余枝。第十五师阵亡八十余人,伤三十余人。战斗结束后,国军留下了一个连打扫战场,并选址距热水坑不远的棠梨岗修建烈士公墓。附近老百姓有的捐棺材、有的送木料,平桥村李次耀的嫂子的寿木也献了出来。公墓占地约300平方米,四周用木制围栏围住。墓南北方都修有墓门,正中立有一个小牌楼。墓的前立有石碑,刻有热水坑战斗的前后经过及牺牲烈士名单,墓门处刻有“人杰地灵,热水清泉流日夜;成仁取义,碧血丹心照古今”、“一片丹心垂日月,几行忠骨筑长城”等对联。在墓的右侧50米处,建有六角亭,亭边有一株大樟树,樟¬树上刻有“精忠樟”三个大字,墓的前面还植了两株松柏树。在棠梨岗的山顶,建有一座小型的纪念塔。今烈士公墓周围建筑已毁,但公墓仍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