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桃源>人物专栏>详细内容

张树生

来源:党史办 发布时间:2016-08-02 16:54 【字体:

     清光绪十三年二月初六(1887年2月28日)生,县境中部佘家坪乡赫曦峪村人,幼时仅读初小,7-10岁学习巫术,11岁改学桃源花鼓戏,从14岁起在家乡演唱“傩愿戏”和桃源花鼓戏。17岁后的40多年中,先后在常德、桃源、汉寿、大庸等县的“大洪”、“天喜”、“荣华”、“新舞台”等10个班社演戏,受尽官僚、地方、豪绅和匪首的压迫,四处奔走,难得温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就决定筹建桃源县花鼓戏剧团。1950年初,受艺友推举,在新舞台花鼓戏班献艺的张树生,由县内兴隆街乡间赴县城,担当组建县花鼓戏剧团的重任。随即,张与县文化馆干部研究确定“以团为家,为党宣传,不为个人发展”的建团原则。紧接着,张为组织人马,备齐服装道具,在县内县外四处奔波。是年春,县新舞剧团正式成立,张树生任团长。初,该剧团设址漆河镇演出,不久即迁出县城民众剧院,演唱桃源花鼓戏。
   1953年9月,县新舞剧团与由安乡县应召到桃源落脚的“德记大元班”合并,成立县文新剧团,张树生受命仍任团长。该剧团既演常德汉戏(即今武陵戏),又演桃源花鼓戏。1956年6月,县文新剧团分为两团,一演汉戏,团址设城关镇;一演桃源花鼓戏,团址设陬市镇。8月,两团分别创办小演员训练班,以培养新一代戏剧接班人。其间,张为培养戏剧接班人呕心沥血,以其辛苦工作使县内戏剧界博得“桃源戏窝子”的美名。但同时,因操劳过渡,不幸身染顽疾。
  1959年,两剧团重新合并,定名桃源县汉剧团。其后几年间,县人却仍把县汉剧团称为“张树生的班子”。
   张树生以其优越的天赋素质,加上刻苦钻研,终于炼就精湛的演唱技艺,生旦净丑各艺皆能,尤工须生,武场面伴奏也不同凡响,诚为戏艺全才,不愧为桃源戏剧界一代名伶。张塑造上百个人物形象,继承并整理百余个优秀传统剧目,如在推陈出新的《青风亭赶子》中饰好心未获好报的张云秀,不仅在常德专区首届戏剧汇演时获奖,而且在湖南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时,以其它正腔圆的念白与唱工,细腻自然的表情与动作,感到满场观众,博得阵阵掌声,获大会授予的演员一等奖。
   1957年9月,常德专区戏剧汇演时,张树生在《芦花休妻》中饰闵世翁、《打侄上坟》中饰陈柏玉,都以唱功精到、做功技绝而获演员一等奖。
张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桃源县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
   饮誉桃源戏剧艺坛几十年的张树生,1964年8月因顽疾肺结核谢世,享年77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