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驻”在群众身边,“住”进群众心里——记县自然资源局驻桥塘村“第一书记”杨皓羽
在雪峰山脉西翼,向沅陵县以北延伸而去的路径上,有一座小小的城镇,她和十三朝古都“西安”共享着同一个名字,但却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区别于那座古城的风云变幻,这座小镇原本与“贫穷”“落后”等词语紧紧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因为一些人、一些事,这里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模样……
天堑变通途
从桃源县城出发,在杭瑞高速上行驶70多公里再经官庄枢纽转至呼北高速行驶20多分钟后,终于来到了西安镇,而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桥塘村,还需在狭窄的乡道上行驶20分钟。
来到桥塘村村部,我们见到了今天的“主人公”——桃源县自然资源局驻桥塘村“第一书记”杨皓羽,今年已经是这位“90后”驻村的第五个年头。听到我们感叹路途的遥远,这位戴着眼镜、幽默风趣的小伙子会心一笑,说到:“现在已经好很多啦!以前从村里到县城要大半天,自从高速通车后,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达。”
自2021年入驻帮扶以来,杨皓羽带领队员们迅速扎根,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由于地形限制,当地的道路往往狭窄而险峻,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每逢下雨还满是泥泞,来往车辆稍有不慎便有陷住的风险。看到镇上通往县城的高速公路修建进程日益推进,他决心一定要让桥塘村的道路也“焕然一新”。
“我们到这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杨皓羽回忆道。他带着队员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到了3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雷家溪组剩余200米与四仙溪组680米的道路硬化,还完成了桥塘村大桥沥青铺设工程。极大地方便了沿线30多户村民的出行,改善了农产品运输条件。
雷家溪组道路修建前后对比。
看着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如今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家住桥塘村雷家溪组的彭文长诚恳地说到:“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队来了以后帮我们把村里的路修通了,这一点就足够我们感谢他们!”
除此之外,杨皓羽还带着工作队积极配合开展“厕所革命”,借助自己在自然资源局锻炼出的本领,高效地完成了改厕的前期勘测和后期验收工作,使全村急需改厕的202户实现验收合格率百分之百。
栽好“梧桐树”
俗话说“靠山吃山”,远离闹市的深山中往往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好东西。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这些“不为人知”的好东西变得“广为人知”、乃至“广受赞誉”,变成了当时杨皓羽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杨皓羽选择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分析了桥塘村过去发展产业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和村支两委深入探讨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又积极前往其他乡镇学习优秀经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桥塘村发展的道路。
借助已有的文旅名片“西安漂流”,杨皓羽帮助村里继续巩固发展这条集生态旅游、农家餐饮、休闲民宿为一体的乡村度假游主线。从选址到办理相关手续,他为当地村民开办的农庄忙前忙后,还在社交平台喊话“带货”,吸引人流。如今农庄已开业半年多,每逢周末假期,人流如织,顺便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旅游业带来的客流量也成功辐射带动了当地的农特产品销售,几乎每位游客临走时都会带上一些当地特产,它们承载着村民的希望进入千家万户,又借助二次宣传的机会带回了雪花般的订单。
“这为我们开展后续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也给了我们信心。”杨皓羽说。“为了扩大销售,我们后来还联系了文化传媒公司进行直播带货。”据统计,驻村工作队在2022年共销出了1500斤土猪肉,2023年销售了500多斤土蜂蜜,为农户创造了十余万元的收入,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自然资源部门出身的杨皓羽对耕地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感情,为了让耕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今年他协助村里向上共同争取到了50万元的农业资金项目,助力农业生产,端稳端牢饭碗。他还帮助村里建设了一座粉厂,据初步估计,粉厂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三万多元,带动周边10多户村民就业。
杨皓羽正在帮粉厂工人将红薯装进袋子里。
当好“吹哨人”
由于位于雪峰山余脉,西安镇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每逢汛期,防汛救灾便是杨皓羽最重要的工作。
2022年5月,西安镇曾爆发过一次山洪灾害,收到红色预警后的第一时间,杨皓羽便和当地的地灾隐患点监测人一起出门巡查,逐个确认临坡临崖建房户、地灾隐患点周边建房户等的安全,在地质灾害爆发后迅速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并积极联系县自然资源局、长沙银行支行等单位,为受灾群众送去了米面油等应急物资以及6万元的救灾资金。后续他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在年底争取到了14万元的资金用于基础建设,为当地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提供了保障。
杨皓羽和村干部一起地灾巡查。
除日常巡查外,杨皓羽还积极投身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在桥塘村铜盆冲组,有一处长约100米,宽约200米,平均厚度约5米的滑坡隐患点,一旦遭遇长时间降雨,这块体积约9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会对周边22户72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打击。杨皓羽来到桥塘村时,正巧碰上此处开展治理工程,他经常自发跑到现场,和技术单位及村干部们一起督导施工进程,并为周边村民们宣传普及避险知识,以己度人,真正将人民放在心间。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已经深深爱上了桥塘村,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回想这几年和桥塘村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杨皓羽深情地说。
将目光放宽至西安镇,乃至整个桃源县,会发现有许许多多像杨皓羽一样的人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他们一步步带领着帮扶村落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目标迈进着,最终自身也成为了乡村发展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官必珍)
(审核:谭琳琳)
(签发:王帮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